会员登录|免费注册 健康之家|手机浏览
全国百强1951年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  
加关注0

重点科室:儿科学、儿科重症专业、新生儿专业、小儿消化专业、小儿呼吸专业、新生儿专业、心胸外科专业、血液肿瘤专业、儿童保健专业、小儿围术期医学专业、青春期医学专业、儿童肾脏病学、小儿心血管病学、小儿麻醉学

新闻中心
  • 暂无新闻
科室分类
  • 暂无分类
联系方式
  • 联系人:浙江省儿童医院
  • 电话:0571-87061007
首页 > 重点科室 > 浙江省儿童医院儿科学
浙江省儿童医院儿科学
浙江省儿童医院儿科学
儿科 全国十强科室

科室介绍

儿科学

浙江大学医学院儿科学学科历史悠久,在创办于1922年的原浙江省立医药专门学校附属医院儿科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壮大。1981年被批准为国家首批硕士学位授权点,1986、2000年分别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流动站。1996年被批准为省级重点扶植学科,2002年被批准为省级重点学科。1983年,与美国HOPE基金会合作,建立了NICU,成为国内最早建立和最具规范化的NICU。2005年创刊《World Journal of Pediatrics》,系我国儿科学领域中迄今唯一以全英文发表原创性论文的国际学术期刊,在国际同类期刊中位居全球第75名,亚洲同类期刊位列第一。目前医院已成为浙江省规模最大的儿科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中心和儿科医师培训基地。本学科点现拥有开放床位920张,年平均收治住院病人4.4万人次,门急诊病人191万人次。


专科优势


本学科先后拥有厉矞华、洪文澜、叶瑞云、孙眉月、等一批享誉全国的著名专家。近年来以杜立中、赵正言、舒强、俞惠民、陈洁、龚方戚、傅君芬等为代表的一批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也承担起了学科建设的重任,培养出一支以中青年为主体、在国内儿科学界占有重要学术地位的学科队伍。医院有博士生导师16人,硕士生导师53人,其中1人当选浙江大学求是特聘学者,11人入选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1人入选浙江省卫生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对象;1人入选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有近50人次在全国性学术机构担任重要职务,包括亚太儿科内分泌学会理事、中华预防医学会儿童保健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儿童保健分会新生儿筛查学组组长、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新生儿学组组长、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消化学组组长、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儿童保健学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分会心胸学组副组长、《World Journal of Pediatrics》主编、BioMed Central Pediatrics学术期刊副主编、中华儿科杂志副主编等职务。


本学科在基础研究、人才梯队、技术平台建设、高水平学术论文发表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成绩。近五年,医院共获得科研经费8031.76万元,各类科研课题423项,其中牵头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3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0项。在科研成果方面,医院近四年共获得科技奖励多项,其中“宋庆龄儿科医学奖”2项,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633篇,SCI收录论文315篇,其中IF>4.0的11篇,IF>5.0的4篇。


专科方向、特色


通过优势整合,形成了以新生儿医学、小儿胃肠病学和感染性疾病、小儿血液肿瘤学、小儿心血管病学、儿童保健学等为主攻方向的学科特色。


(1) 新生儿危重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1) 新生儿重症呼吸衰竭和持续肺动脉高压的治疗及实验研究:重点对新生儿重症呼吸衰竭和持续肺动脉高压(PPHN)发病机理、高频通气、NO及亚硝酸乙酯气体(ENO)吸入治疗PPHN的作用机制、疗效和毒副作用进行临床前研究。


2) 新生儿感染的早期诊断研究:细菌感染从16SrRNA基因的特点入手,运用反相杂交、RFLP及基因芯片技术,建立新生儿感染的早期诊断方法。


3) 新生儿(早产儿)脑损伤的实验研究:在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进行特异性和非特异性NOS受体阻滞剂干预研究基础上,明确了宫内细菌感染可导致新生大鼠脑白质损伤的机制。


4) 新生儿急救适宜技术的应用与推广研究:该专业自1983年建立NICU起,一直致力于将新生儿急救的基本技能推广至基层。帮助县、市、区级人民医院和妇幼保健院建立NICU,制定多项新生儿急救诊疗常规和培训业务骨干,大大提高了对新生儿窒息及危重急症的抢救水平。


(2) 小儿胃肠道疾病和感染性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1) 小儿胃肠疾病的内镜诊治研究:在国内儿童医院中率先建立胃肠内窥镜室,开展胃镜、肠镜和腹腔镜的检查,并进行内镜下治疗。该项工作对于我国儿科消化专业的建立和发展起到带头和推动作用,并在全国范围内普及推广小儿消化内镜技术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2) 小儿功能性胃肠病和胃肠动力性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在国内儿科领域率先建立胃肠动力室,开展食管、胃PH动态监测及上、下消化道动力功能检查。结合脑肠肽和肠神经元功能变化,对小儿胃食管返流病及食管外并发症、食管裂孔疝、功能性便秘、先天性巨结肠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提高了小儿胃肠动力性疾病和功能性胃肠病的诊治水平。


3) 小儿感染性疾病的早期诊断和基础研究:建立了儿童感染性疾病的基因诊断体系,主要是基因芯片的研制及应用、疱疹类病毒的基因芯片研制,已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项(专利号为ZL99256260.0和200520014022.X),另有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各1项正在批复中。利用RNA干扰、反义 RNA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对人巨细胞病毒耐药基因进行了基础研究。系统研究儿童油门螺旋菌感染以及相关胃十二直肠疾病的临床和病例特征、家庭聚集现象、免疫病理机制、治疗方案、耐药性和耐药菌株基因突变。


(3) 小儿心血管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发病机制的研究


1) 先天性心脏病诊治的基础与临床研究:重点是婴幼儿复杂性先心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血液动力学、体外循环毛细血管渗漏症和未成熟儿的心机保护研究;开展微创性心胸外科手术和心导管的介入治疗,年体外先心手术已超过700台,介入治疗先心已超300台。


2) 肺动脉高压的研究:内外科联合进行小儿肺动脉高压的基础及临床研究,重点是肺动脉高压的发病机制、药物干预、转基因干预的研究,目的在于降低小儿肺动脉高压的死亡率,改善其预后。


3) 获得性小儿心血管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重点探讨免疫机制在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发病中的作用;川崎病的免疫发病机制、早期诊断、丙球耐药机制的研究;儿童单纯性肥胖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


(4) 小儿血液肿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1) 基础研究:研制成功抗人白细胞分化抗原单克隆抗体40余种,其中20中已被国际人类白细胞分化抗原工作组(HLDA)联合鉴定并进行CD命名。对自制鼠抗人白血病细胞膜抗原CD14[ZCH(Zhejiang Children’s Hospital)-7-2F9]和CD19(ZCH-4-2E8)单克隆抗体可变区重链和轻链基因进行了克隆和测序,并成功构建了该两种单抗单链抗体的真核表达载体及在哺乳类动物CHO细胞中的表达,获得了具有与亲本鼠源性单抗相同生物活性的单链抗体蛋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已申报国家发明专利3项(申批号分别为200610052289.7,200710066656.3,200710066657.8)。


2) 临床研究:临床病例与实验室诊断研究紧密结合,采用多色流式细胞术、融合基因检查进行实时监测白血病微小残留病(MRD),并根据MRD水平及时进行化疗方案的修改,以获得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各种造血干细胞移植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采用进口人鼠嵌合型抗人CD20单克隆抗体(美罗华)对淋巴瘤患儿进行治疗、采用强烈免疫抑制剂抗胸腺球蛋白(ATG)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进行免疫抑制治疗,均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5) 环境、营养、遗传与儿童健康的综合研究


1) 儿童铅中毒的流行病学调查和基础及临床研究:对浙江省0~6岁儿童血铅水平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获得了本省儿童铅中毒的发生率和动态变化,阐明了铅中毒的主要危险因素,为卫生行政机关制定政策提供了依据。通过低水平铅暴露对仔鼠的神经毒性和免疫毒性的研究,以及铅中毒对儿童视觉系统和听觉系统影响的研究,为儿童铅中毒的防治提供了理论和实验依据。


2) 新生儿疾病筛查的系列研究:1998年开始在全省开展新生儿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症(CH)和苯丙酮尿症(PKU)两种疾病的筛查,筛查率已达到99.13%,筛查覆盖率达100%,筛查阳性患儿均得到了有效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① 建立了一个网络健全、队伍稳定的新生儿筛查体系,是全国唯一以省为集中筛查单位的省份,为全国提供了一个新生儿筛查模式与样版;并建有一套严格的质量管理制度和诊断与治疗随访系统;


② 开展了多项相关基础与临床研究工作:CH的TTF-1与TSHR基因突变的研究、PKU的PAH基因突变的研究、甲状腺缺乏对心脏、脑功能影响的机制研究、孕母患自身免疫性疾病对婴儿甲状腺功能、职能发育影响的研究,并提供了婴幼儿亚临床甲低的诊断标准。


3)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研究:在全省22个县、市、区,500多万人口中开展了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已连续15年。掌握了全省新生儿、婴儿、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死亡原因、死亡地点及死亡前儿童保健服务状况,为各级卫生行政机关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建立了良好的质量管理系统,确保了监测质量。


4)微量元素与维生素缺乏对婴幼儿行为发育影响基础及临床研究:在全省4个县市的农村,调查了2000余名0~6岁儿童维生素A缺乏与贫血的状况,掌握了本省儿童维生素A缺乏与贫血的发生率,并进行了短期大剂量维生素A顿服疗法预防和治疗缺铁性贫血的研究,取得了满意的疗效。建立围产期缺铁大鼠模型,通过对孕早、中、晚期孕妇贫血对新生儿和婴幼儿认知、行为影响的研究,阐明了围产期缺铁影响感觉运动、情绪相关行为和认知发展的神经生物基础。


5)儿童生长发育偏离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对矮小症儿童开展生长激素药物激发试验,对生长激素缺乏症(GHD)儿童进行生长激素的治疗、随访;开展了儿童性早熟的发生机制和心理行为问题、儿童肥胖与血管内皮功能及与黑色素皮质激素第4受体(ML4R)基因筛查研究。


3.本学科点的国家需求分析和发展前景


儿童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不断提高儿童身心健康水平、改善儿童生命和生活质量是国际上普遍关注的重大课题。我国人口众多,约有2.2亿儿童,许多影响小儿身心发育主要疾患的发病机理与诊治技术有待探索。本学科点承担着全省及周边省市邻近地区儿童的医疗、保健任务,有着巨大的社会需求和远大的发展前景,对于提高我国人口素质、促进过敏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科室优势

全国医院专科排行榜第4名

华东区域专科排行榜第2名


就诊指南

未说明就诊指南
0  相关评论